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鎖國小確幸 何如開放大宏圖


內政部上月決定明年增加六天假日,許多民眾讚揚此舉有助提高人民的「小確幸」。孰料,短短時間的變化,學生發起大規模「反服貿」示威,並持續占領國會,民眾的「小確幸」歡愉轉眼就只剩下焦慮。


服貿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也不是一個單一協議的問題,或僅是立法程序的爭議,而是一個關涉台灣整體生存戰略的大題目。服貿之後,還有兩岸貨品貿易、爭端解決、投資保障等多項協議要簽,這些也都需要立法院審議通過;以目前服貿受杯葛的程度來看,兩岸經貿未來還有重重險阻要過。更麻煩的是,歷經此次學運,社會上對服貿心存懷疑的人恐怕只會更多。如果兩岸經貿開放遙遙無期,那麼增加六天假究竟能創造多少「確幸」,恐怕就只剩下一個大問號了。


民眾之所以對服貿協議充滿疑慮,除了是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入侵」感到不安之外,主要是不少台灣民眾迄未體認「兩岸關係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即使民進黨自己做的民調,也顯示台灣人民比較信任國民黨處理兩岸經貿的政策基調,但在各項問題的答案上,國民黨與民進黨所受到的民意支持大概都是四十幾趴對卅幾趴,雖然差距顯著但卻難謂懸殊,這也使得主張「反中鎖國」者缺乏改弦更張的意願。


政黨的民意基礎在人民,因此,外界不宜只從民進黨政治人物意識形態的角度,去談論其兩岸經貿政策的畏縮與僵化;而需要理解:為什麼民進黨如此僵化的兩岸政策,竟然還有卅幾趴台灣民意的支持?為什麼學生運動之後,社會上對服貿協定的疑慮只會增加?我們認為,近乎鎖國的兩岸政策之所以在台灣還有票房,就是因為民眾還沒有真正認清台灣在全球化下所須面對的經貿形勢。


在全球百餘國縱橫交錯互簽FTA結盟的架構下,台灣面對的是兩重壓力。其一,台灣若不積極加入區域結盟,不但商品貿易將因為非結盟國關稅特高而受到擠壓,更會因為結盟國間商品自製率的要求,而使得國際與本國廠商紛紛去結盟國設廠投資,進而造成台灣投資衰退、產業空洞化。準此,台灣絕對有必須加入國際經貿結盟的壓力。


其二,由於中國大陸在國際經濟上的強勢,台灣若未取得對岸的默契,國際重要貿易夥伴幾乎不可能與我國簽署任何自由貿易協定。因此,兩岸關係幾乎是台灣經濟發展無可迴避的關卡。可以肯定地說,如果不能平順地處理兩岸關係,那麼未來台灣經濟就注定是坎坷險阻的。


對於上述第一重壓力,民進黨顯然也深有體會;但是,他們對於第二重壓力的認知與處理,則仍未能理出頭緒,而有相當的掙扎和抗拒。蔡英文上次總統大選時提出「通過世界走進中國」的論述,以與國民黨「經過中國走進世界」區隔。但這種一廂情願的觀點,不但不利於民進黨獲得人民信任,其在操作面所呈現的種種杯葛兩岸事務的舉措,更是拖累台灣邁向全球化的重大障礙。但是,這種鎖國自閉對台灣經濟的危害有如溫水煮青蛙,不容易一時之間即讓人民了然於胸。這就是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至今還能有三成多民意支持的原因。


我們認為,讓人民了解「兩岸政策是台灣經濟的關鍵」,其實是執政黨無可迴避的責任。國民黨閣員光是指責民進黨逢中必反、不識大體,卻不能積極提出破解民進黨兩岸政策的一套論述,恐怕也是心態上過於安逸所致。台灣的經濟前景是大家要共同面對的,國民黨必須要有扭轉民意的完整論述,必須在處理兩岸事務時力求程序之正當,並及早向那卅幾趴的民眾進行充分的溝通,把反中鎖國的支持度大幅降低,台灣的經濟才可能有所宏圖。若是不此之圖,釋出再多小確幸,恐怕都於事無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