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今年滿五十周年。 記者喻文玟/攝影 |
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今年滿五十歲,這座「拋物雙曲面」的薄殼式建築,完全靠人工精算一磚一瓦打造,建築最薄處只有廿公分;完工後,工人怕拆了鷹架建築倒塌,竟沒人敢拆。
想了解教堂這五十年的故事,東海即日起在台中市最新景點秋紅谷公園,推出路思義教堂老照片特展,介紹它的精彩歲月。本周六(十一月二日)下午,還有一場教堂紀錄片首映。
|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沒有任何一根橫梁立柱,四片雙曲斜牆面的交織結構,平均分散重量,完全靠人工精算,一磚一瓦打造。 圖/東海大學提供 |
路思義教堂一九六三年完工,特殊造型立即成為台灣著名地標。教堂高近廿公尺、寬約卅公尺,沒有任何一根橫梁立柱,完全藉由四片雙曲斜牆面的交織結構,平均分散重量,當時沒有電腦計算,全靠人工精算。
設計的建築師貝聿銘提出「磚砌圓拱造型」,當時的東海建築系主任陳其寬考量台灣多地震,建議拋物雙曲面,四片曲面完全分離,類似倒置船底,上小下大的形狀。
東海校牧室牧師李貽峻說,當時完全靠人力,挖地基、築鷹架,建造的砂石在現場「炒過」,確保完全沒有水分,灌漿才會紮實。
由於台灣從來沒有「拋物面、薄殼式」建築,完工後,工人怕拆了鷹架建築倒塌,沒人敢拆,建築師陳其寬親自到教堂內,拆了第一個卡榫。
至於「路思義」的命名,源於美國的「時代雜誌」、「生活雜誌」創辦人亨利·路思義,為了宣揚福音、紀念父親亨利·溫特斯·路思義宣教士,捐款給東海大學建造教堂。
東海校長湯銘哲說,今年是校慶五十八周年,邀請任教三十三年的社會系教授練馬可回台,他是學校建校初期的傳教士。
練馬可說,早期上課到晚上,校園裡沒有電,靠手電筒、路燈,印象深刻,退休後回到美國,三年前第一次返校,「我很懷念在東海的時光」。
這個周六東海校慶,下午安排在教堂首映教堂的紀錄片。另在河南路三段、市政北七路的秋紅谷有「半世紀的相逢:路思義教堂五十週年特展」,展到十一月廿二日,展出施工過程,還有美國副總統尼克森,一九五三年主持校舍建築破土的歷史畫面。
via udn發燒新聞 http://forum.udn.com/forum/NewsLetter/NewsPreview?NewsID=8263797&ch=rss_mostpopula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