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朱惠芳/茶油有兩種 苦茶油、茶籽油

【聯合報╱文/朱慧芳】

●本專欄,隔周見刊














朱慧芳 圖/朱慧芳


拜訪位在大雪山黎媽媽的生態農場時,看到這裡一棵、那裡幾株的油茶樹,和咖啡、梨樹、松樹還有其他多種喬木共生,就好像這些油茶樹是自然冒出來,不是刻意種植的。

黎媽媽說,其實有些是特別種的,更多的是茶籽落地發出來,就這樣不知不覺長大了。山裡天地大,多長了幾棵樹也不礙事,所以沒管它,幾十年下來就愈長愈多,產茶籽的季節,夠自己家裡榨來吃用,甚至有多的可以賣給有緣的愛用者。


茶樹有兩類 一取葉 一取果














當樹上茶籽出現裂口,表示茶籽成熟可以開始採摘。 圖/朱慧芳


油茶樹有大果有小果,有的開紅花、有的開白花,但都稱為油茶樹。採收油茶種籽,榨出的油帶有些微的苦澀味,所以一般稱為苦茶油。而採葉子做茶葉用的茶樹,一般都會矮化保持一定的高度,一來為了採收方便,再者也為了經常修剪,可以多採些新葉製茶。

台灣很少看到放任不管理的野生茶樹,偶爾見到也會被賦與許多想像,但這些故事非關茶油,日後有機會再與元氣讀者分享。茶葉用茶樹也會開花結籽,但茶樹籽較小,含油量也不如油茶樹多,榨出的油稱為茶籽油。


茶油有兩種 苦茶油 茶籽油


所以說,茶油有兩種,一種是苦茶油,無論果實大小,榨出來的油都稱為苦茶油;另一種是茶籽油。顧名思義,油茶樹主要用於產籽榨油,因為它的出油率大約在四分之一左右,與花生、大豆差不多;而茶樹結的茶籽,出油率大概只有油茶籽的一半,純就金錢收入而言,採葉子製茶的效益要比榨油高出許多。市面茶葉的行情,動輒一斤上萬是很普遍的事,但二、三千元以上的茶油,恐怕不是一般民眾樂意長期負擔的。


製程來源各異 市場價差大


可是大家一定也很納悶,市面上各式各樣的苦茶油價差巨大,有的數千元、有的幾百塊,又是什麼原因。品牌定價各家有各家的理由,只能說開放市場自由競爭的商品世界,廠商各彈各的調,也都各自有知音欣賞。但除了品牌原因之外,苦茶籽的來源、種籽品質篩選、製油的方式以及規模大小、每次壓榨的數量多寡,都會影響投入的成本,最後也都會反應在售價上。














乾燥迸裂開的茶籽,像一朵美麗的乾燥花。 圖/朱慧芳


油茶籽結籽期與開花期重疊,所以去年開始結的籽和今年新開的花會同時出現在一棵樹上,當樹上茶籽出現裂口,表示茶籽成熟可以開始採摘,不過從茶籽到茶油又是一段漫漫長路。採下的油茶籽經過挑選、乾燥、剝殼、篩選之後,留存的果仁才是榨油的主角,在榨油之前,必須先把果仁攪碎,再分別以加熱或直接壓榨方式出油。

榨油方式 影響出油和風味


榨油的方式與出油率有直接的關係,一般而言,先加熱再壓榨可以提高出油率。加熱的方式有火炒和水蒸,火炒過後種籽的水分較少,據說苦茶油可以因此保存較久,不過因為沒有經過科學實驗證實,很難斷言。另外也有直接把果仁攪碎後,直接成型壓榨出油,或者經過低於攝氏100度的溫度火炒,再進入壓油程序,這兩種方式都會被稱作是冷壓出油。完全不經加熱,可以保留更多油茶的原始風味,但缺點是出油量較少,以致油價提高。


自從浸提萃取的煉油方式發明了之後,大宗植物種籽油幾乎都採用這種可以大量提高出油率的方式,包括部分的苦茶油也是如此。不過,浸提萃取可能殘留化學溶劑,一直是大家擔心的事。壓榨方式不同關係到最後的油價,而摻入沙拉油的山寨苦茶油,則又是另一種降低售價的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