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慈善公益投資往往以捐款、捐助物資、舉辦公益活動或社會扶助為主,要呈現這些善舉的效益時,無論是企業或民間團體,大多以投入多少人力、捐贈多少物資、幫助多少人與家庭等來估算。然值得思考的是,投入這麼多人力、金錢或物資,帶來的社會效益是什麼?又帶來多少正向影響?
根據KPMG的全球調查,即使在二○○八年金融海嘯發生後,企業界的公益投資金額並未明顯減少,平均約占受調企業稅前淨利的二‧五%。因此,若這些善舉能明確連結到具體的社會效益指標,那麼公益善款就可更有效、更有策略性地使用在改善重要的社會問題上。
國際上已有許多機構在發展公益善舉的「社會衝擊」分析與評估,期望用客觀衡量方式,讓不同的利害關係人了解捐助是否被用在刀口上。社會衝擊的衡量,簡單說就是讓各界明確了解自己的公益善舉所產生的投資成效,將欲達成的目標訂定指標並進行成效的量化;藉由這樣的分析,可對以下各種投入公益善舉的個人或法人帶來好處:
一、對從事社會公益的非營利組織而言,需要重視可以藉由自身執行公益善舉的價值衡量,來展現組織對社會的具體貢獻,並可以爭取更多投資及捐助。
二、對企業所成立之基金會而言,可明確衡量基金會的社會投資方案,以增進母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的績效。
三、對從事許多慈善捐助的企業而言,本身更應重視如何衡量社會衝擊,以對股東負責且持續改進投資績效,並展現公司除本業以外為社會所帶來的貢獻。
四、對社會企業創業家而言,應用明確的社會效益評估,更能證明社會使命的滿足,進而吸引投資人資助,加速與帶動經濟、環境與社會三重盈餘的達成,實現社會企業的存在價值。
例如一個提供輟學或失業青年技能培訓的方案或組織,在執行方案後,一年幫助多少青年;而這些青年在完成技能培訓後,一年有多少青年可以因此受雇而就業;就業後一年可以創造多少薪資收入;增加多少國家稅收。總的來說,方案的投資與後續產生的經濟效益,自然就可以量化投資效益了。
愛心無價,但如果社會中所有豐沛的善舉資源,都能依循明確的效益指標有效應用在真正需要的領域,那麼一個社會幫助社會的自我扶助與救助機制,就可以具體形成。這樣的境界,值得政府、企業與民間一同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