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徐仲/米苔目

【聯合報╱徐仲(食材達人)】












米苔目是在來米的加工品,要軟要滑要有米香。 圖/徐仲提供


喝著大骨湯,吃著米苔目,吸吸簌簌,冬天這樣過格外舒爽。吃米苔目是這一陣子的工作,因為前些日子某單位邀我演講,題目是「大稻埕的米食風華」。米食這個議題可大可小,但真要說清楚很費神,於是我在題目後稍稍加了幾個字,成為「大稻埕的米食風華—米苔目篇」,除了縮小討論範圍,另一個原因在於我愛吃米苔目。

這幾年來,吃過不少米苔目,每家均有其賣點,譬如彰顯店齡傳承,譬如強調現製米苔目。但最近幾波食品新聞,譬如市售在來米粉中的稻米比例偏低,譬如米粉其實不含稻米,讓我不禁想再次檢視米苔目。


米苔目是在來米的加工品,理論上百分百純米,要軟要滑要有米香,然而最近吃過一輪後,我發現有些店家的米苔目太過彈口,或許添加了地瓜粉或太白粉,理由不外乎是消費者偏好。我不是業者,對這現象只能尊重,卻無法認同,因為我知道台灣的稻米食用率已經夠低了,當大家努力提倡多吃米食,卻發現所謂的傳統米食已經變調,那實在有些無語。


如果想創出米苔目的新口感,我建議進一步探討在來米的特性與加工過程,譬如台農秈1號、高雄秈七與台中在來一號等,每一款米種的直鏈澱粉含量都不同,加工後的口感差異頗大。直鏈澱粉含量至少要25%以上,才適合加工,含量愈高,烹煮時愈不容易爛黏,愈滑膩凝實。


除了品種外,還有新米和舊米的混合比例。新米的水分較多,加工後的口感不討喜,通常會適度加入陳放半年以上的稻米,然而儲存的時間和環境都是變因,會影響舊米的黏性和吸水性。另外磨粉的手法也是要點,乾磨或水磨,還有粉粒的粗細,都會影響口感。


探討了在來米粉,米苔目的製程也可以被檢視,譬如在竹製的「米篩」上搓揉的力道和蒸煮時間,譬如粿狀混合物由「米苔」上的孔洞中成線條狀流出時,該以怎樣的水溫冷卻?


這些問題很微很細,卻是我認為的要點,所謂的米食風華,每個時代都有其重點,以往是美味與填飽肚子,此時此刻,除了好不好吃,是否應該多提倡製作技藝,多思考產地風味的細緻品味。


我深深認為,唯有不厭精細,才能提升米食的價值,才有豐碩的文化可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