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人士看「台灣特色」,滿街的廿四小時便利商店,絕對是答案之一。從民眾暱稱小7的統一超商,到全家、萊爾富等,分布密度之高,服務範圍之廣泛,堪稱「社區生活的好鄰居」。
便利商店普及乃是當代現象,早年「社區生活的好鄰居」其實是柑仔店,很多人童年回憶裡還存有這一段。便利超商漸漸興起,柑仔店一家一家收攤了,有人對此感傷不已。但此一情勢不僅難以逆轉,超商的服務品質亦日益提升到對消費者不可或缺。甚至有人說,不管旅行到什麼偏鄉角落,看見便利商店就覺得心安。
最近服貿爭議中,很多人提到「圖利金融業、電子業等大企業」,以及「傷害台灣中小企業」的觀點。「大者更大」,的確是當今資本主義鼎盛及全球化潮流中常見的現象,但其中牽涉市場機制、企業競爭力、消費者福祉等諸多元素。民眾若深思「便利商店取代了柑仔店」現象,當知其間的利弊得失難以三言兩語歸納。
更何況,「大陸資金龐大,吃掉台灣」的說法,不僅過於簡化,也未必全真。星巴克夠大了吧?但台灣民眾何曾因其「大」而不安?反過來說,85度C多麼「本土」,但不僅「反攻大陸」,甚至進軍美國開了分店。全球貿易來來往往,輸贏都有「競爭力才是硬道理」可解,問題豈全出在「你好大,我好怕」?
民眾若同情弱勢產業,弱勢者也就有「弱勢」的生存之道。這如同一度大型連鎖書店威脅到獨立書店生存,但如今連鎖的實體書店受到網購潮流威脅,許多有特色的獨立書店反而找到復活之道。台灣服務業相對於大陸是強項,何須沈溺於「你好大,我好怕」的自艾自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