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教育 正在製造「低產階級」…


聯合報「世代圖像大調查」系列報導之二指出:解決日趨嚴重的貧富差距已成為台灣不同世代間的最大共識!且各世代都有超過六成以上的人認為「原生家庭經濟」條件是影響一個人成功的勝負關鍵;但也有超過九成的人認為自己的企圖心最重要,即使含金湯匙出身的好野人(台語:有錢人),認同度也高達六成。


依據馬克思對「資本」的分析架構,具備原生家庭經濟優勢條件的「生產工具壟斷者」,從第一桶金賺取第二桶金的過程,遠非一般一窮二白的「無產階級」所能比擬。而當這樣「資本集中」(錢賺錢)的狀況累積到一個極端時,就會形成金字塔(有錢人少,窮人多)或M型(有錢人多,窮人也多)的社會結構。理想的社會結構是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鑽石型(有錢人少,窮人也少);鑽石型社會結構的優點是社會較為穩定,不容易發生階級對立。


然而要達成這樣理想型的社會,穩定持續的階級流動是關鍵。因為當「垂直的」階級流動發生時,才會產生真正有效的「財富重分配」,否則若總是「槍還沒響、勝負已定」,這樣不公平的社會遲早產生動亂,進而崩潰。


在現今「資本集中房市保值」及「人才水平流出」 的台灣社會(有好報酬的工作機會在海外)能做到有效的「財富重分配」談何容易?更糟的是,最能促進階級流動的公平教育制度,尤其是高等教育,受到嚴重破壞。相對於政府短期的打房與提高最低工資,公平的教育制度,絕對是長期有效的財富重分配工具,這也是為什麼在「世代圖像大調查」,也有平均超過七成以上的人認為,「學歷」條件也是影響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因素。


筆者認為,台灣幾年的教育政策不但沒有促進社會階級流動,反而製造出新的「低產階級」,甚至「無產階級」!前者最典型的例子是目前有很高比例的年輕人投入國家考試,且「高中」者多為國立大學畢業生!這與先進國家最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多投入企業的走向大相逕庭(私部門才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來源);後者典型代表是來自中下階層、中南部、爸媽多為農工階級、冀望透過教育翻身的子弟,多就讀私立大學,畢業後立即背負沉重的就學貸款,卻常學非所用,工作難找,承受低薪及失業苦果。


筆者以為應恢復清楚公平的聯考制度、加強技職教育及淘汰學用落差嚴重的大學,甚至規劃在升學考試上,來自社經弱勢家庭的優秀子弟,享有一定比例的加分制度!未來是否能向上提升,財富重分配的機會,言猶過早,但至少在受教育階段,不會被埋沒人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