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過頭看3月17日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當召集委員張慶忠宣布服貿協議送出委員會的那一刻,應該無人會想到,會演變出後續如此巨大的社會運動,但它真的發生了。
太陽花學運從318占領國會議場開始,不管是參與的形式、延續的時間、引發國內外的關注,以及對社會各層面的衝擊,解嚴以來的各個社運中,唯一可以相提並論的,大概僅2006年的「紅衫軍」運動。但紅衫軍的對象是以阿扁總統為代表的貪腐高官,針對個別政策、議題卻能凝聚如此龐大的抗議能量,確實是頭一遭。
「服貿協議」放在立法院九個月,歷經20場公聽會,一直乏人聞問,一夕之間只因「占領立法院」,就產生如同「民主核爆」的威力,話題迅速在各階層蔓延,期間原因討論甚多,如這涉及反中、恐中情結,與反馬、反國民黨有關,也和世代衝突、貧富差距擴大等社會議題牽扯,種種因素糾纏,才變成如此結果。
「反服貿黑箱」落幕後,「反核四」接續登場,並因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的禁食,讓議題急速加溫,反核團體進而成功號召新一波占領行動,讓立法院成了「圍城」。事實上不論服貿協議或核四都不算是新話題,但卻都成功的「舊酒新釀」,讓民眾重新正視,並成功迫使執政黨讓步。且更值得觀察的是,過去被認為已經趨於固化的台灣藍綠板塊,竟然因為此次事件產生鬆動,不管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都因這一連串的事件遭到不同程度的內傷或外傷。
作為執政黨,不論「反服貿」或者「反黑箱」,矛頭都直向國民黨而來,在此波接力抗爭中受到重傷並不令人意外。尤其國民黨「百年老店」最大的特色,就是如同恐龍般的神經末稍,永遠以最慢的速度回應最緊急的事件。因此,當學運、社會抗爭風起雲湧,情勢與時遽變,國民黨自然難以招架。
但民進黨也未能倖免,第一時間雖讓人較難理解,但仔細深究卻也不讓人意外。民進黨由體制外起身,同樣來自體制外的社會團體,長期支持民進黨較多,期待也較高。但民進黨既進入民主政治體制內,並成為占有最多權利的在野黨,如何就體制內的法治程序,與體制外的訴求取得平衡,是一大學問更是高難度挑戰。因此當民進黨無法回應社會團體訴求時,遭到反噬不會小於國民黨。
當此次社會運動,到了抗議群眾以「限制立法委員自由」作要脅時,其手段已普遍遭質疑缺乏正當性,回歸體制內的呼聲再起。不過,雖然反核占街因為林義雄禁食結束可能漸平息,但幾乎可以斷定,當這一連串抗爭活動喚起公民以行動捍衛主張的意識,接下來必然還會有不同議題,被以類似的方式向兩大黨宣戰,而兩大黨能否真正從中學到教訓進而對症下藥有所調整?或是公民行動有可能「再進化」於下階段掀起更大的挑戰能量?台灣似正陷入高度不確定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