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不逞強 學運更需要謙卑


「不逞強運動,七年級女生起義抗塑」,十三日聯合報生活版新聞標題映入眼前,我就覺得這正是學運「出關播種」能否成功的關鍵。


「不逞強」裡的主人翁有著強烈的環保意識,但碰到生活中到處的塑膠製品,歷經多年奮戰經驗,終於領悟無塑生活不是要當苦行憎,而是在於「不勉強自己」;是耐性找到更多克服的方法,是恆心與他人共同的連結和努力。


「民主為必要之惡」算常識,但多少人曾思考背後深意,知道這是對人性的批判與妥協,甚至是對自我的指控和對現實的忍讓。太陽花領袖們皆為社科學域中的菁英,但理想的象牙塔離複雜詭譎的政治仍有相當差距,太過天真就易偏行,製造新麻煩更甚解決舊問題。


憲法學者多以「最後手段性」,作為評斷這次學運是否正當的依據,準此,像「白色正義」若是個笑話,「黑色島國」難道就不煽情嗎?我們民主失靈,非靠「正義小飛俠」使出火鳥功才能挽回?拋開自家人觀點不談,我還未曾聽聞有哪些外國評論,認為這「浴火鳳凰」的代價至為妥當。


政治源於生活,尤其難解的政治議題有時更需在生活領域中找尋答案。「不逞強」不是與現實妥協,而是步步為營、慢慢逼近。「起義抗暴」比「起義抗塑」單純,學運領袖們,台灣更需你們的謙卑與沉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