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義雄先生選擇四月廿二日地球日開始禁食抗議核四遲未停建,是為下一代、為全地球發聲,要掌權的人反省改正。同一天見報另一則新聞是北宜直線鐵路,一項說不清楚的五百億大建設,即將在林先生家鄉的後山破壞登場。
首先,誰做決定?這項工程,不論其社經衝擊、益本分析和環境影響還有多少後續程序,都不該由執行建設的鐵路改善工程自行拍板決議。鐵工局原為台北鐵路地下化工程處,原先是任務編組的臨時機構,不料卅多年來,成為中央政府給地方大紅包的提款機。機構主事者必須持續建議新紅包,以便維繫組織運行,當然樂見在西部各都鐵路立體化逐漸完成後,爭取東部後續業務。
其次,究竟是為什麼目的而建。是為了改善雪隧塞車?還是發展觀光?還是提升路線容量?鐵工局新聞中每樣都提到,是個多方討好的政見。可是問題和答案都含糊不清,就喊出四九一億,五十三公里(最長有廿一點六公里的隧道),工期長逾十一年的大建設。
交通不比治水,路徑拉直了,不見得流量增大。因路是為人服務的,選不選行新路,人有許多考慮。鐵路乘客(流量)要進出車站,尤其會受制於聚落區位。路線直,速度快,長距離旅客會感受好處,原來的沿線乘客可不見得必然受惠。
報載的新路線將截除基隆、瑞芳以及福隆等大站,從南港直飆頭城,台北人乃至更遠的彰化、花東旅客省了十八分鐘,可是基宜多數居民並未得到新服務啊?這一條截彎取直的新路線若為的是長途乘客,強調快速、過站不停,就不要混淆目的說什麼改善北宜交通。
鐵路不比公路,不宜完全沿用公路建設的外環道觀念,以為幾何上的直線就代表直捷服務。鐵路公共運輸是要靠進出站的乘客來成就的,路線工程只是基礎,能不能改變旅客行為,要靠車班與票價來競爭的。沒有營運計畫的鐵路工程根本談不上提升服務,五百億工程造價只代表總經費的冰山一角,一項無從全面評估成本和效益的工程,不應該高聲披露給媒體當作重大政策建設。
拿直線工程師最自豪未來北宜只花四十七分鐘的成績來說,目前國道五號客運是四十五分鐘車程,只要火車一半票價,卻有五倍以上班車可選擇,面對這樣的服務,對平日的短程旅客,所謂直線北宜鐵路是毫無競爭力的。
假日呢?若是說要等十二年,靠造新鐵路才來紓解道路壅塞?主事者未免太不爭氣了吧!雪隧塞車的最有效解法就是落實使用者付費,向造成壅塞的小客車收擁擠費(年初政府啟動「計程收費」,正是恰當工具,最佳應用場域就在國五);再加上公共運輸優先的管制措施,一定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這當然不容易推行,可是比妄建隧道經濟有效,應該優先用管理手段再考慮工程作為,才對得起專業,對得起地球。
宜蘭周末人潮主因在於台北都市蔓延,不宜冒然用工程來解決;花東旅遊必須有別於西部,朝慢活經營,縮減十八分鐘車程並非地方繁榮的關鍵。非要開挖超長隧道來爭取這十八分鐘?雪隧殷鑑不遠,豈不更該戒慎謙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