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多元的系譜──從宗教到同志人權


3月11日聯副刊登〈宗教多元論──對超越的探求 〉一文(按:作者蔡怡佳),對許多讀者(包括我)可謂振聾發聵,另一方面似乎也呼應了自從去年11月30日以來,台灣因為右派基督教會主導的反多元成家法案的種種大動作,因而引發社會的一連串動盪反應,包括從對動員大型群眾聚會經費來源及其正當性的質疑,以至對教會內同志基督徒遭迫害的討論,在網路時代隨著牧師們的脫序言行一一曝光(包括:菩薩是淫亂的邪靈,同性戀是巫術的網羅,信上帝得鑽石並恢復處女膜,吃狗肉上天堂……等),在網路上瘋傳引發議論,甚至還上了晚間新聞,影響所及正方興未艾,而這似乎也正是檢視台灣宗教發展亂象的一個良好時機。


希克教授巨著討論的宗教多元論(Religious Pluralism),在西方早已蔚為顯學,美國更在九一一後痛切反省,「必須視宗教思想與經驗為一個全球的連續體,它包含了全世界從古代開始至現今仍在發展的歷史中無限多樣的形式。」而基督教會(尤其美國東岸)的積極回應,則包括更多教會舉行跨宗教的活動和聚會,這對「除我之外,別無救恩」的傳統教會觀念而言,是極大的轉變和衝擊。


從哲學,文學,藝術到大眾娛樂,無論大眾自覺與否,接受與否,21世紀的我們事實上已經活在一個「宗教多元」的世界。當我們觀看西方科幻電影史詩《2010年太空漫遊》(Space Odyssey)時,並不知道那片尾的「星嬰」畫面,實際上是脫胎自深受印度宗教輪迴之說影響的尼采的「永劫回歸」論;而風靡全球的《駭客任務》(Matrix)更是佛家「人生如夢」的如實演譯,更不用說2009全球賣座冠軍的《阿凡達》(Avatar)──這片名便來自東方(印度教和大乘)的「三身」之說(即法身,報身及應化身)中的「化身」。


被鈴木大拙稱之為「西方佛」的西方靈學家艾曼紐‧史維登堡(Emannel Swedenborg,1688-1722)所留下的大量「靈界遊記」,和佛經裡對諸「天」和「三千世界」的描述,有著驚人的類似,而其思想影響了後世諸多詩人(如布雷克),文學家(如梭羅)和學者(如威廉˙詹姆斯)。受史氏影響甚深的布雷克的名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形容的,東方讀者或許看著覺得眼熟神似,因為那正是不折不扣的「華嚴世界」,也就是《華嚴經》裡所描述的:「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連句式都相似),同時代的大哲學家康德都不得不對史氏的著作寫下一本《通靈者之夢》加以肯定。三百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坐在劇院中觀賞好萊塢電影《美夢成真》(What Dreams May Come,1998)時,並不知電影中大量主角在死後世界遊歷的場景設計,正來自史氏著作中對「靈界」的描述。


而同志人權更是檢驗各個宗教回應時代需求的試金石。天主教無視神父族群的高同志比例,多年來歷任教宗皆不改批判立場,但2013年從新任教宗方濟各的嘴裡卻吐出:「如果有人是同性戀,並真心誠意尋求主,我憑什麼論斷?」這番話對許多基本教義分子有如石破天驚,卻也將天主教從一貫反同志墮胎的保守困境和長久籠罩神父的臠童性侵醜聞中解救了出來。而反觀看似對同志較寬容的佛教,由於自古以來對何謂「邪淫戒」就有不同解釋,因而在台灣道場呈現更多樣的作法,一般而言在家同志是被接受的。法鼓山聖嚴法師認為:「……佛經裡也有同性戀行為的記載。有人類就有同性戀了……對於同性戀,應以平等的心態來面對與接受。」佛光山星雲法師則是:「自己不了解,但是仍然祝福。」釋昭慧法師則力主佛弟子應大力支持同志平權。風靡西方世界的達賴喇嘛更是學得快,九七年在舊金山與同性戀佛教徒領袖座談時,他雖肯定同性戀平權運動,但還認為佛教徒應該避免。2004年則立場鬆動,表示:「作為有信仰的人,我認為必須避免……。但對於沒有信仰的人,非傳統的性愛並非是那麼尖銳的問題……」於2007年他則直接表示:「我認為這是人類追求肉體歡愉的另一個方法……。追求歡愉算是違反人性嗎?我不能為其他人定義肉體歡愉是什麼。」到2014他對同志婚姻表示:「兩人同意,就沒有問題。」在對待同志這件事上還真應證了多元包容是時代所趨,連「從不會犯錯也不承認錯」的宗教,也不能不面對與有所回應。每個宗教核心的「愛」原都如此相似,而「多元」正是「一體」對不同社會議題回應的方式和呈現──時代已經走到這裡了,還堅持「菩薩是邪靈」而同志是「巫術的網羅」的宗教人士,你們已經準備好面對多元時代的來臨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