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2030年的人力發電圖像…


請發揮想像力,看下列這則二○三○年的新聞報導:


大約一九五○年代,單車都在輪子邊附設小發電機,邊走邊發電供應車燈所需,這種古老的人力發電技術,在台北市有了嶄新的意義:大規模、分散式、健康環保、誘因強大、宏觀穩定的供電系統。


走進一家熱門的健身館,裡面所有的健身器材,全都具有發電功能,例如舉重越重,或滑步機滑越快越久,則發電量越大。使用者健身完畢,尚可結算發電瓦數,得到打折、免費或補貼費用。有些路過的人甚至進來打零工兼健身。店家賣電給台電公司頗有收入,所以樂於補助使用者一些費用。現在全台北市已經有上千家這類型的健身館及飯店。


來到一棟企業辦公大樓,老闆也在公共空間設置一些具有發電功能的健身器材,甚至在每一個辦公桌檯底裝置一組齒輪、腳踏板和發電機,讓員工一邊工作一邊踩車發電,健身兼賺外快,可獲取紅利,現在全市已經有七百多個辦公處所設置這類型健身器材。


路過一個公車站牌,看到一位先生正努力踩著候車亭裡一台腳踏式發電機,記者訪問道:「先生!你為什麼踩得這麼努力?」他說:「我忘了帶悠遊卡和零錢,臨時想要搭公車,所以發電換點零錢…」。他在螢幕上點了一下「結算」,零錢出口吐出了五十元,他又補充了一句:「不過,等公車閒著也是閒著,踩踩腳踏車也可以健身啦!」


走進一個街頭廣場,發現許多街頭遊民正在排隊搶這附近的十二台腳踏式發電機,以便換取一些零錢,這是他們找到正職前的零工,不過引發了是否必須課稅的爭議。市府打算在全市設置十餘萬台這類發電機,提供失業者暫時就業的機會,作為失業緩衝器,失業者也大多表示歡迎。但更具爭議性的問題是:有人提議利用監獄受刑人來發電。政府表示要再研議,初步認為被判決處罰「社區服務」者,可採取義務發電方式進行。


雙北政府正聯合在人潮較多的捷運站設置更多樓梯式發電機,這種手扶梯不用電,反而將動能轉換成電能,並在使用者離開樓梯時播放一句:「感謝您對節能減碳的貢獻!祝您健康!」


繁忙的街道,每日來往的車子成千上萬輛,正是龐大的動能來源,其設計方式,乃是在車道上鋪設橫條鋼板,鋼板下方藏有彈簧,車子壓板後傳力帶動轉輪發電。這類發電式街道特別適合市區車多而低速的路段,目前雙北市已經有二百多個路段裝設這類發電設施,總發電量超過二個火力發電廠。


學校的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步道及樓梯大多經過改裝兼具發電功能,遊樂設施及健身器材也在學生玩耍發電之後吐出硬幣或紙鈔,學生樂此不疲,把這種機會視為「工讀」,而學校也因此得到台電的補助。


從台北市的經驗來看,解決能源問題不能單靠能源專家,至少必須加入城市設計師和工業設計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