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韓良露/伊豆的神饌海鮮會席

【聯合報╱韓良露(美食家)】












伊豆以海鮮料理著名。 本報資料照片


從昭和三十年代(1955年),日本進入30年高度經濟成長期,國民旅遊之風大興,其中伊豆半島成為東京人最喜愛的旅遊勝地,伊豆各地(熱海、伊東)的溫泉旅館推出的溫泉海鮮料理也廣為流行。

我在20年前首度到伊東旅行,在高級的日式旅館訂了4晚會席料理,第一晚當女將在和室客廳的膳桌上擺好大餐,眼前的生海膽、象拔蚌刺身、蒸伊勢龍蝦、烤活鮑等海產,實在令人興奮,當時才30出頭的我,不必擔心膽固醇,整晚細細品嘗每一樣海鮮美味,覺得幸福極了。


但第二天晚上,烹調方式略變,食材類似的盛宴再度出現在膳桌,當烤鮑變成活鮑刺身、伊勢龍蝦由蒸變成烤,生海膽變成海膽蒸蛋…面對依然豐美的食材,我的食欲和興奮之情卻降了一半。


第三晚更慘,黃昏時在伊東鎮上進了一家咖啡店,看到鄰桌吃烤厚片土司,雖然再一小時就要吃豐盛的旅館豪華大餐了,想到那些珍貴海鮮,突然覺得索然無味,於是不管會不會撐肚子,津津有味地大吃起簡單的烤土司。到了第四天晚上,索性不回旅館,改在伊東吃拉麵。


那一次預定溫泉海鮮料理的經驗,給我一個寶貴的飲食教訓,那就是人是不可以天天吃大菜的,尤其是會席料理最不耐吃,還有美食好不好吃沒有客觀標準,誰能說伊豆的高級海鮮會席不是美食,但想不想吃最重要,主觀不想吃的客觀美食絕不是美味。


後來認真研究日本飲食文化後,才發現自己犯了錯,那就是在伊豆半島的旅館流行的海鮮會席,根本不是正統日本料理,而是二戰後經濟高成長期黃金旅遊熱潮下流行的豪華旅遊餐,東京人到伊豆旅行,也沒人會連續吃兩晚以上的海鮮會席。


日本料理有不同的流派,不容易吃膩的是家庭料理和鄉土料理,天天吃都可以,豐富大餐有傳統的宮廷式大饗料理、僧人的精進料理、武家的本膳料理、茶道影響的懷石料理、因大阪商家而興的會席料理,這些考究精美的料理都只能偶爾吃,常吃會累。


伊豆的海鮮會席料理,是因應觀光而起的大餐;海鮮食材之豐盛比其他大餐更過之,多吃也更累。這樣的食物發想和日本神話有關,在《日本書紀》記載的神話中有位保食神,面向國吐出了米飯,面向海吐出各種海產(海幸),面向山吐出各種走獸(山幸),但日本中世之後受佛教文化影響,有肉食汙穢的飲食觀念,山幸從大小走獸變成了各種山菜野菜,而海幸成了豐富的神饌食物。一直到後代的神饌會中,河魚、海魚、昆布、蔬菜都是獻給神靈的主要食材,從這樣的典故,我們才了解為什麼一直到今天,日本人的和風高湯依舊是用鰹魚和昆布熬製,只有被視為中華料理的拉麵高湯才會用豚骨、雞骨。


海幸可以當神饌,因此當東京人歷經二戰後的失敗而重新站起來,他們去伊豆洗溫泉吃神饌海鮮會席,一則感謝日照天神,一則慰問辛勞的自己,但神饌那可以天天吃,我這個台灣人,不懂這樣的文化背景,跑去那天天吃大餐,活該吃到厭,後來我在日本旅途上學乖,要懂得多吃鄉土料理和家庭料理。







via 旅遊美食 http://travel.udn.com/mag/travel/storypage.jsp?f_MAIN_ID=171&f_SUB_ID=1154&f_ART_ID=93596&ch=rss_trave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