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新聞焦點的敘利亞和埃及,曾是一個國家。一九五八年二月,兩國合併,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直到一九六一年九月,敘利亞發生政變,宣布脫離為止。
半個多世紀前一家親的兩國,如今先後讓美國總統歐巴馬頭痛。埃及軍方罷黜民選的穆希總統,歐巴馬遲遲不願切斷每年十三億美元的援助,飽受批評。
敘利亞算是幫了歐巴馬一個忙。政府軍被控使用化武攻擊反抗軍地盤,「無國界醫師」組織估計,三百多人因此喪命。
近日國際社會注意力,從埃及轉移到敘利亞。歐巴馬將敘利亞政府動用化武,為美國介入內戰的「紅線」,動手雖師出有名,歐巴馬的態度仍舊十分戒慎。
何以致此?
以提倡「軟實力」聞名的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奈伊,在新作《總統領導與美國時代的開創》中,將近代美國總統分為「理念型」和「務實型」。前者包括威爾遜、雷根、布希,以塑造新秩序為宗旨。後者包括艾森豪和老布希,都是務實主義者。
以老布希為例,美軍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波灣戰爭,雖已兵臨城下,仍然放海珊一馬;反而是他兒子當總統時趕盡殺絕,後海珊時期的伊拉克仍動盪不安。
奈伊認為,歐巴馬的口吻像理念型,實際作為是務實型。二○○八年競選期間,歐巴馬暢談重塑國際社會秩序、對抗氣候變遷,給人充滿願景的感覺。
但聽其言還得觀其行,阿拉伯之春最能凸顯歐巴馬言行的落差。
斷埃及銀根?沙烏地阿拉伯允諾補足所有差額。推翻阿塞德?強硬派上台更不甩華府。對歐巴馬來說,一動不如一靜,就算要動也是小動,成為最佳的抉擇。
via udn最新報導 http://forum.udn.com/forum/NewsLetter/NewsPreview?NewsID=8130809&ch=rss_lates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