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韓良露/華胡漢回的京味兒

【聯合報╱韓良露(美食家)】












旗人創造出許多北京名食,如豌豆黃。 本報資料照片


現今華人吃著燕丸時,想到的城市大概都是福州吧!燕丸最早於春秋就有搗肉為丸的記載,當時盛行於燕國,故叫燕丸,燕國在哪?即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召公奭於今日的中國北京及附近地區。

北方的燕丸,如今成了南方福州的代表食品,所謂的禮失而求諸野,不少北人的飲食記憶,也只能跟著五胡亂華(現在流行說政治正確的五胡興華)一路南下。


今日的北京,有3千多年歷史,歷經燕國、薊國、燕都、燕京、燕郡、幽州等別名,到了12世紀金朝才第一次成為中國的首都,並命名為聖都與大興府,在金朝時人口最盛已超過百萬,此時的北京早已非華夏人之城,而是東方人與西方各路胡人雜居的國際性都市,金朝之後的元、明、清800年都以北京為都;中國的政治與文化概念至此已非華夏文明一脈相傳,而是華胡混和文明,所謂華夏中原文明反以南方為盛。


食物和語言最能反映文明的主體,今天唸唐代古詩,只能用南方河洛語、客家語、粵語。南宋以前的北方食物也只能在杭州、福州、泉州等處尋味,今日的京味兒,大抵都以胡味為主。


北京人在烤肉季、烤肉宛吃各種的烤牛肉、烤羊肉,在東來順涮羊肉,吃的都是蒙古人祖宗留下的飲食之風,北京烤鴨也是受明代回人影響把吃南京鹽水鴨用胡人的烤爐烤來吃。


烤爐從中國北京一路往中國西北、印度北部、中亞、中東到土耳其、希臘北部都是日常烹調器具,可烤出各種薄餅和厚餅,中國人叫的荷葉餅、家常餅、烤餅、燒餅等,也都是胡餅。


北京人吃的奶酪,根本和義大利人受阿拉伯人影響的Panna Cotta一樣,北京人過年吃元寶餃子,西安人吃更多形狀的餃子,中亞人也有大小餃子,義大利人、波蘭人也吃各種餃,究竟誰是源起?流行一說是馬可孛羅經陸上絲路,把中亞的餃子帶到了中國,也帶回了西方義大利。


我第一次去土耳其旅行時,看到當地各種的甜點時大吃一驚,從各種長方、四方形狀的麥芽花生糖,核桃糖、芝麻糖、棗泥糖到各種油炸物,從炸三角(印度也有的莎摩撒),到長條形如北京人稱之的油條、蜜麻花、熱油餅、大薄脆等,愛吃油炸品本來就是回教徒的特徵,在印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摩洛哥各地的市集中都有不少專賣油炸物的店攤。


飲食文化的交流相融,絕非單向道變化,胡人帶來的影響在北京也因漢人手藝創造出糖火燒、螺螄轉、肉末燒餅、褡褳火燒、餡餅等,而漢化的胡人也用江米(糯米)作出了艾窩窩、切糕、盆兒糕等等,這些滿清宮廷愛吃的點心用的可是漢人最愛的糯米。


旗人也創造出許多北京名食,如豌豆黃、芸豆捲、驢打滾,這些御膳坊點心我可是17歲,就從台北麗水街最早的京兆尹吃到1989年北京的仿膳飯莊,那一次我滿街找焦圈配豆汁喝,也鬧了一些笑話,只能怪唐魯孫老爺子的著作太吸引人。


20多年來,我在北京吃香喝辣,漸漸忘了六朝古都的食物滋味,而陷入新北京無限變化的食物國際舞台,反而回到台北,凡是掛名北平而不是北京的小館,卻更有京味兒。







via 旅遊美食 http://travel.udn.com/mag/travel/storypage.jsp?f_MAIN_ID=171&f_SUB_ID=1154&f_ART_ID=92655&ch=rss_trave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