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煩亂,心情容易急燥不安,佛法常成為一般人安定身心的良方,也有許多企業人士從中領悟經營之道。近來企業的黑心無良事件頻傳,更讓人不禁重思佛法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實踐的可能性與重要性。
出生於古印度的佛陀,出家證悟宇宙真理後,終其一生說法49年。佛陀如何在日常生活實踐佛法,可以從《金剛經》一開始的「法會因由分說」談起。「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僧團運作之道 適用現代管理
這段經文說的是當時佛陀在日常生活中,領眾入大城乞食,乞食完畢就回到本處,用完膳後的收捨回復動作等,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井然有序。而其中的「千二百五十人俱」,指的是經常跟著佛陀的常隨眾高達1,250人。
擁有1,250人的規模,若以現代企業來看,稱得上是一間規模不算小的公司,尤其當這1,250人來自四面八方,有的曾是一方教主,有的是王公貴族,也有平民百姓。要領導、規劃或管理這麼龐大人數的日常運作,即使在現代社會的企業裡,也是一件大事,更何況是約2,600年前、交通不便且科技不發達的古印度。
佛陀能把這1,250位跟隨者帶領得這麼井然有序,若是在企業中,稱得上是一位偉大出色的CEO(執行長);但佛陀對弟子扮演的是老師的角色,師生傳承是平等、而非權威的,更不是主僕、上下的關係,而是服務的、互相施捨的互惠關係。
佛陀這位講求眾生平等的領導人,如何以他所證悟到的宇宙實相真理領導這麼多人,近悅遠來歸化佛法?又是如何統領大眾無礙?佛教僧團要遵守的「六和敬」,值得現代CEO在經營管理企業時參考運用。
所謂六和敬,指的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敬是佛陀為僧團立下的運作之道,若用來經營現代企業或上班族在職場的立身之道,也有可取之處。
六和敬做依歸 如同組織章程
所謂「身和同住」,用在現代企業,指的是員工之間要有一體感,並且付諸行動,不分彼此,隨時準備好互相補位,尤其在集體行動時,更要互相合作。
「口和無諍」代表的是有不同意見可以溝通討論,因為就佛法來看,宇宙真理是愈辯愈明。而用在現代企業,公司不同部門或不同職位者存在不同意見,也是可以透過討論達到共識,但前題是討論者不是存著鬥爭心態,而是要虛心學習與尊嚴教導,才能傳達慈悲與智慧。
「意和同悅」的意思是,透過討論或辯論,員工得到教育,有所成長,內心是喜悅、充滿尊嚴並得到效益。
「戒和同修」是指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家庭,每一個團體或公司都應該有它的規矩、規章或遊戲規則,而這些「戒」是每個人都應遵守修持的,也是全體員工的共識及依歸,如此公司才有辦法經營。例如佛陀將佛法傳播到各地,在當時就像是經營跨國企業把理念想法行銷到全世界,若大家都不守規矩,如何能行?
「見和同解」就是要在意見上達成共同見解,也就是形成共識,用在現代企業則是要對企業文化產生認同。就像僧團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企業存在的目的,若不是為了服務眾生(包括客戶、員工、股東等),那也就不必做了。
再以「利和同均」來看,這是指每個人都得到利益,而不是利益只歸到某個人身上,這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也是經營事業最終的目的,要讓每一個企業的關係人都能得益。
對照現代許多能基業長青、永續經營的大企業或優良企業,領導人基本上都是奉行著這些基本理念;反之,只要違背了這些觀念,很多企業不是無法常存,就是遭到消費者唾棄,那些黑心企業足以為鑑。
此外,最大的企業,通常都是深諳「捨得」的真諦,唯有在捨的當下,才會得。而企業的衰落,則是因為不符合「中觀」之道,沒有捨得的心。
近來的黑心食品事件頻傳,都是因為企業經營者不懂得捨心,只存慳貪的心,傷害了自己公司形象和社會民眾,自然也對企業經營帶來負面效應。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年輕時曾學習禪修,對照他的經營理念,相信他在禪定中,一定也深悟捨的道理,所以,他對研發是一絲不苟的態度,且不急功近利,給員工很好的創意環境,也給研發者很好的尊崇。
不只企業經營要有捨心,人際關係也是如此。捨得的人生,不是消極的放棄,而是要捨掉自己的自私自利、捨掉一己的偏見,這些也是經營和做人成功的要素。
(作者是中華數位內容發展協會理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