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歌手在台上演唱,聽眾獻上中華民國國旗,引發後續政治效應,更有不少義憤填膺、滿溢民族氣概的網路評論。但本周將登場的金馬獎頒獎典禮,中國大陸一如過往幾屆奪大獎,觀眾送上五星旗,我們會如何反應?
這個假設並非天馬行空,例如兩年前那屆金馬獎,我們得獎不多,不少台灣藝人上台頒獎卻發現中國得獎時,臭臉以對!本屆情況可能好一點,至少當年「桃姐」有國外影展背書,今年蔡明亮也有國際獎項加持。
然而,在我們這個高學歷島嶼,愈做愈小的影展市場,其實僅靠北部一小撮文青撐場。日前筆者到連鎖超商購票,售票機出了點問題,找店員幫忙,那個陽光可愛的體育系大男孩竟完全不知「金馬影展」為何物。
同星期,有部講麵包師傅國片在雲林某科大放映,學生觀眾飆淚又狂笑。記得這部電影在南部首映時,眾人騎腳踏車進場,浩蕩喊著「騎鐵馬,得金馬,明年再拿奧斯卡」,如今呢?明年呢?
其實那位導演也在影展拿過獎,他幽幽問道:「以過去票房情況,看我電影的有幾個?」這問題,可能文化官員從未放在心上,所以今年金馬獎,得寄望來自馬來西亞的蔡明亮。但蔡明亮這次的「郊遊」申請輔導金,才拿到一點錢,亦不打算在台灣院線上演。
台灣教改後,也是電影愈做愈低潮的年代,究竟誰在乎金馬獎?我們政府無提升觀眾水平的大計,明年文化部預算在各部會中墊底,還想多抽電影稅去「振興國片」,實在令人嘆惋。
因無法保證自己一定在金馬發光,這幾年,金馬獎之存廢屢屢成為爭議。
純粹從商業角度分析,外國電影在台灣獲利空間不大,倒貼買機票才能帶片到台灣參展,而南韓釜山又包辦亞洲電影市場大部分功能,如果我們紅地毯吸引不了全球目光,觀眾為小眾中的小眾,在台票房可有可無,媒體少有影評流傳全世界,又缺金主與片商,那麼,金馬獎與金馬影展存續的意義,當然是一個「櫥窗 (showcase)」—不僅展示國片和世界各國的好電影,也展示我們作為高文明社會的氣度和品味。
這陣子,台灣與好些國家—南韓、菲律賓、甘比亞、馬來西亞…都發生嫌隙,而美日歐洲等傳統大國的事務,我們又插不上嘴,關鍵乃老生常談的「國際觀」三個字吧?
本屆金馬影展,除了坎城、柏林得獎作品,也有各國角逐明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文本哲思複雜、風格毫不流俗,正是觀察世界風潮變遷的絕佳機會。若放寬視野與心胸,不難從中看見台灣文化創意的未來。
via udn最新報導 http://forum.udn.com/forum/NewsLetter/NewsPreview?NewsID=8300909&ch=rss_lates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