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隆市肢體新生協會理事長阮清義注意到許多肢體有殘缺的人都擁有一手雕刻的好技能,為了協助肢障朋友自立,他規畫葫蘆工藝體驗班,希望身障朋友的技能可以「升級」成文創商品。 記者邱奕寧/攝影 |
基隆市肢體新生協會理事長阮清義注意到許多肢體有殘缺的人都擁有一手雕刻的好技能,為了協助肢障朋友自立,他規畫葫蘆工藝體驗班,希望身障朋友的技能可以「升級」成文創商品。
走進協會房間,牆上數十個有著鏤空花紋的葫蘆亮著溫暖橘光,這些都是行動不便的協會成員耗時3個月時間學習、製作的作品。阮清義說,葫蘆的諧音是「福祿」,希望葫蘆小夜燈照亮房間也可以照亮身障者的人生。
52歲的阮清義在1歲多時被診斷出小兒麻痺,從此右腳不良於行,他說,從小母親就告誡他,未來不是去教書,就是學刻印,因此很多身障者都是很好的刻印師傅,但是電腦刻印當道,肢體障礙者開業謀職都更加困難。
阮清義退休後,籌畫成立基隆市肢體新生協會,希望可以自辦職訓課程,培養身障者一技之長,首先決定從雕刻技能著手,規畫葫蘆工藝班。
從來沒拿過雕刻刀的阮清義決定以身作則,從頭開始學習葫蘆雕刻,「我如果學會了,將可以鼓勵更多身障者」。好勝的他一開始每天密集訓練5小時,課程結束後不僅可以快速雕刻出鏤空葫蘆燈罩,還能自行設計花樣,到現在只要沒拿雕刻刀,「手都會癢癢的」。
因為基隆沒有其他人在做葫蘆工藝品,他預計開設體驗班,邀請更多肢障者加入,日後打算以網路形式推廣葫蘆工藝品,讓基隆市民看見身障者的專業,也能重新建立自信,協助職場不順的身障者找到新的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