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年會明天在印尼峇里島舉行,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將以「顧問」名義隨團赴會,他與台辦主任張志軍的互動,將成為此會在兩岸之間的最大亮點。
其實,只要王張二人在同一天花板下的同一場所見面,不論是多對多還是一對一,也不論是怎麼稱呼,在實質上皆是「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台辦主任張志軍」見了面。正因如此,倘若二人在此會仍以互不招呼,或以互稱「王先生」、「王顧問」、「張先生」收場,那其實只能顯示一種令人扼腕的虛矯,而這種背離事實的虛矯正是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的主要障礙。
直白而言,兩岸深水區的難題,絕無可能逕由兩岸政治人物經談判解決,其真正關鍵,是在台灣人民如何決定其對「中國」及「中國人」的認同。因此,本報屢申,如果不能使台灣人民先認同「在一個中國的架構下,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即絕無可能使多數台灣人民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倘係如此,更如何奢言「統一」?
我們十分贊同中共十八大所宣示:「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此一命題確立了當前的兩岸關係是「尚未統一」的關係,亦等同承認了「兩岸尚未統一的政治關係」即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存並立的特殊關係」。若不承認此種「尚未統一的特殊關係」,如何奢言「雖然尚未統一,仍是一個中國」,或「一個中國是現在進行式」?
若明知「中華民國憲法」是維繫兩岸「和平發展」的唯一憑藉,卻將「中華民國憲法」稱為「兩岸各自現行規定」,這豈非虛矯?又明知兩岸各自是以陸委會及台辦主持兩岸事務,卻不能相互稱呼為「王主委」、「張主任」,這豈不亦是虛矯?台灣在政治和認同上的亂局,說到底,主要是因北京不容「在大屋頂中國架構下,接受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致使台灣人民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缺乏安全感、尊嚴感與認同感所致。
其實,兩岸在二○○八年以前各自所犯的錯誤,二○○八年後已見大幅導正。僅舉一例:國際運動場看台上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似已「解禁」,因為北京知道,不容台灣人民擎持「中華民國國旗」的後果,只會使台灣人民與「中國」更無「連結點」,更不認同「中國」與「中國人」。在這樣的大覺大悟下,WHA與ICAO皆有了較為開放的作法,兩岸外交休兵至今亦有五年餘,此種兩岸在國際關係方面的正向走勢,已明顯受到台灣人民的肯定與贊同。
如果在國際方面可以朝往開明、開放的方向發展,則在兩岸之間尤應有創新突破的作法(五年來已有極多與極大的成果)。國際上能放大空間,兩岸的空間必當更大。現在且看張志軍與王郁琦在峇里島如何表現。
澳門特首崔世安八月會見王郁琦,以「王主委」及「崔特首」互稱。愚者心中的萬重山,智者眼下的一張紙。若張志軍不能稱「王主委」,崔世安也沒有道理能;反之,若崔世安能稱「王主委」,張志軍亦沒有道理不能。然而,畢竟張志軍在兩岸政策上的分量仍是重於崔世安,讓我們洗耳以待會不會自他口中吐出那句旋轉乾坤的「王主委」。
一聲「王主委」也許只是撕開一張紙;但一聲「王主委」也能搬開萬重山。稱謂轉換,是寄望能夠帶動心態的正向轉換與政策的正向轉換;何況,兩岸關係的現狀,可謂已經破除了萬重山,反而似乎只剩下如何撕去「稱謂」這一張紙了。因此,習近平團隊的兩岸功業看似深水難渡,其實可能只決定在一句稱謂之間而已。
胡錦濤的兩岸業績,啟動於二○○五年的連胡會;習近平的兩岸勳業則應當啟動於明年在大陸舉行的APEC馬習會。至於,馬習見面,如何稱呼?在APEC會內,馬習皆是「經濟體領袖」;在會場外,則可依一九九五年「江八點」所指,習稱馬「台灣當局領導人」,馬稱習「大陸當局領導人」。難道,北京當局八年前的承諾,九年後竟不能兌現?
最後,重申本報六月八日社論〈全力促成明年APEC馬習會〉所言:現在,問題不在「該不該促成這場馬習會」,而當想像,兩岸當局如果辜負了這個歷史機遇,將該當何罪?
via udn最新報導 http://forum.udn.com/forum/NewsLetter/NewsPreview?NewsID=8193897&ch=rss_lates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