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不只是健康問題,更是社會、經濟和人類的共通問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與記憶研究所講座教授兼所長、中研院院士蔡立慧昨於第卅一屆院士會議中發表「腦神經科學」演講,分享阿茲海默症研究新進展。
蔡立慧表示,全球每四秒鐘就有一人患失智症,在亞太地區已成流行病,其中七至八成是阿茲海默症造成。而阿茲海默又是一群症狀的總稱,其複雜性使得目前尚未出現有效的治療方法。
蔡立慧長年投入阿茲海默症研究,研究團隊曾發現「HDAC抑制劑」,可以找回失去的記憶,目前已有藥廠投入研究。但她表示,該藥物可能會出現像骨髓抑制劑的副作用,如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數目降低等,實驗室仍在尋找其他更適合的藥物。
除了研發對抗阿茲海默症的藥物,電療也可望成為新興的治療方式。蔡立慧說近年研究發現,一周一次在失去記憶的小鼠海馬迴某區段進行一分鐘電療,可讓小鼠成功找回記憶力,但如何找出人腦中相應的海馬迴區段仍是個謎,不過這個可以大量降低藥物副作用的電療治療,已經令科學家們「非常興奮。」
蔡立慧指出,歐美皆投入大量資源研究失智症,但台灣在腦神經科學研究的投入的資源太少,遠不如癌症、感染病研究受重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