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徐仲(食材達人)】
「多買幾罐在地芝麻榨出的芝麻油,讓台灣的芝麻產業能夠發光發熱吧!」朋友向來關注台灣的糧食自給率,當他知道有農友自己種芝麻,請當地的小油廠製成麻油後,便自動當起推銷員,宣稱要藉著消費,再次恢復芝麻產業的榮光。
|
「多買幾罐在地芝麻榨出的芝麻油,讓台灣的芝麻產業能夠發光發熱吧!」朋友向來關注台灣的糧食自給率,當他知道有農友自己種芝麻,請當地的小油廠製成麻油後,便自動當起推銷員,宣稱要藉著消費,再次恢復芝麻產業的榮光。
買油是小事,但要談芝麻產業就是另一件事。我告訴朋友,台灣芝麻產業的榮光應該在十八世紀吧!當年大量輸往中國,譬如雲林口湖舊名為「烏麻園」、嘉義新港古稱「麻園寮」,這些地名就是曾經榮光的證明,但在前些日子,農改場的專家告訴我,目前台灣本土芝麻的產地在台南市新化、善化、安定、西港、佳里等地,總體產量不到市占量的1%,多數皆由印度、緬甸、泰國、非洲等地進口。因此要談產業前,是否先找出本土芝麻的優勢?
台灣芝麻的第一優勢當然是「新鮮」,對於高油脂作物,新鮮是影響風味的重要因素。咱的產期有兩個,7月為第一期,11月為第二期,恰能供應台灣冬季和夏季的新鮮芝麻。品種則是另一個優勢,雖然目前台灣只有命名為台南一號的黑芝麻,但這款品種的含油量高過多數進口芝麻,且第二產期的天候較冷,芝麻的含油量還會高過第一期。
既然台灣芝麻有著優勢,為何產量每年下降?
我問了農友,他告訴我栽種芝麻極度仰賴人力,譬如收割後,要以人工將芝麻捆成一束,倒立在田中曬乾,再視產量決定用機器或人工敲打曬乾的果莢,讓芝麻脫粒掉出,最後還要過篩去除砂石雜質,這些就是台灣芝麻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既然栽種成本難以降低,那就想辦法找出本土芝麻的價值,不要只是強調「在地生產」,而是尋求更細緻更精確的差異性。譬如強調催芽芝麻,或是強調不同焙炒溫度和加熱時間,找出美味的差異關鍵。依此類推,芝麻醬、芝麻糖等,以風味表現進口芝麻與國產芝麻的食味比較,讓滋味能成為飲食文化的印象,本土芝麻才有價值。
「你說得很有道哩,但再討論這件事之前,你先講清楚說明白,到底要買幾罐麻油?」朋友大聲地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