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親子教養/我們離婚了,孩子如何面對?


家庭破碎 美美行為偏差


美美的爸爸一直在大陸經商,很少回台灣,美美很少看到爸爸,從小就和媽媽、奶奶相依為命,可是媽媽和奶奶不和,經常吵架,讓美美夾在中間很為難。


美美升小學3年級時,貌合神離的爸爸、媽媽決定離婚,法院把她的監護權判給爸爸。


爸媽分開後,家裡只剩下美美和奶奶,可是奶奶變本加厲批評媽媽,說媽媽是「壞女人」,讓美美很難過。


美美長期心情不好,加上媽媽不在身邊,沒有人陪她聊天,讓她感到焦慮不安,甚至出現頻尿、逃避上學的偏差行為,讓大人們都很傷腦筋。


怎麼跟孩子說爸媽要ㄘㄟ‵


台灣平均每10分鐘,就有一對夫妻離婚,離婚率居全球第四,亞洲第一。張老師基金會高雄事務所總幹事涂喜敏表示,離婚不只是大人的事,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大傷害,而且造成的衝擊,與親人過世不相上下。爸媽決定要分開時,跟孩子說明的方式十分重要。


爸媽怪怪?別讓孩子猜


涂喜敏表示,父母要離婚時,只有7成是自己跟小孩說,有2成是透過他人,甚至還有孩子是發現「爸媽怪怪的」,自己猜測得知,涂喜敏認為這樣「非常不好」。她說,孩子若得不到明確訊息,容易胡思亂想,甚至誤以為爸媽離婚是因「自己不乖」、「做錯事」。


涂喜敏表示,沒人給孩子答案時,有的小孩會用偏差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例如逃家,以為爸媽就會像以前一樣,兩個人聚一起來找他;或是以為在學校搗亂,老師通知父母來學校後,爸媽就會一起出現,因此拚命做出偏差行為。


夫妻緣盡?讓孩子聽懂


涂喜敏建議父母,兩人決定要離婚時,不論孩子年齡大小,都要用明確、小孩聽得懂的話語告知,如對他說:「爸爸、媽媽在一起很不開心,我們決定要分開,但我們還是愛你的,你如果擔心什麼,都可以跟我們說。」


東方人有「家醜不外揚」的觀念,認為離婚最好不要大肆宣傳,但涂喜敏認為這是錯誤觀念,尤其現在離婚率很高,大家都能體諒,告知學校老師、家族成員與身邊的人,大家一起留意孩子的反常行為。


當父母離婚後,有的孩子表面淡定,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嘴巴會說「沒關係」、「我很好」、「無所謂」。但涂喜敏認為,孩子大哭大鬧,至少有抒發情緒,最怕的是沒有表現出來,更需要有人聽他的聲音。


家庭拆夥?給孩子選擇


涂喜敏表示,離婚後,父母可能有一方會搬出去,孩子也可能面臨搬家等改變。她建議父母要跟孩子說明日後的變動,同時也給他選擇權,例如以前弟弟和哥哥睡同一個房間,日後哥哥監護權可能歸爸爸,弟弟則要跟媽媽一起搬出去,這時可以告訴弟弟,搬新家後可以讓他選房間、選擇喜歡的室內裝潢等。


涂喜敏表示,父母離婚後,兄弟姊妹可能會分開住,她鼓勵孩子們常見面,也可以寫信、發email、寄照片給對方,了解彼此的生活狀況,觀察是否已經適應


如觀察到孩子說謊、退縮、依賴,可能都是適應不良的指標;如明明有兄弟姊妹,卻跟同學說:「我是家裡的獨子,沒有兄弟姊妹。可能就是因和手足分開,心裡很難過,編故事來隱藏痛苦;或事事要大人陪,都是警訊。


不要這麼做/

要跟誰住?別為難孩子


父母離婚時應向孩子明確說明,甚至給他一些選擇權。但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表示,很多父母決定要離婚時,通常會問孩子:「要跟誰住?」但父母問這個問題,可能會讓孩子很焦慮、無法做決定,且對他沒選的一方感到罪惡感。因此,要給孩子適當引導、選擇,不要把大人都難做的決定拋給孩子


可以這麼做/

讓輔導老師幫忙


在案例中,美美頻尿、不想上學,都是很典型的逃避行為,王意中表示,美美的壓力來源,是從小就熟悉的媽媽離開她,讓她不知所措,美美需要有一個對外溝通的窗口,爸爸忙於工作,又不跟她住;媽媽離婚後沒有監護權,這時就剩下朝夕相處的奶奶,最好經過監護人爸爸的同意,讓學校輔導老師與奶奶一起來輔導美美。


王意中表示,大人之間的紛爭也需要解決,包括爸爸要與奶奶溝通,請奶奶不要在孩子面說媽媽壞話,爸爸也要告訴美美他自己的想法,包括為何要離婚、媽媽不再與他們住、日後的生活安排等,同時也要告訴美美,不論日後生活如何改變,大家都是愛她的,大家都願意聽她的想法。


報系資料照 /  







via udn最新報導 http://forum.udn.com/forum/NewsLetter/NewsPreview?NewsID=7996617&ch=rss_lates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