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扁媽、陳致中前往官田惠安宮上香

立院三讀 經濟弱勢可延期納稅最長3年

希臘政局動盪 歐元跌至兩年低點

藍批為扁打造 其他犯人也該適用


擴大醫療小組成員昨晚達共識,前總統陳水扁可能保外就醫。國民黨立委廖正井說,這是為陳水扁量身打造的程序,這樣的標準,其他犯人也要「一體適用」,立委吳育昇說,既然讓扁保外就醫,法務部該訂出回去時間,最好是一個月,以免引發社會對立。


廖正井表示,行政院長毛治國稱處理扁案要符合人道精神,然後法務部請家屬推薦醫療小組成員,很明顯是為阿扁保外就醫鋪路,他尊重醫療小組意見,但這樣的標準,其他受刑人也該一體適用。


廖正井說,比起保外就醫,陳水扁比較適合減刑或特赦,他曾在司法委員會提議,希望針對再犯比例低、年紀大、身體狀況差的犯人,提出減刑,陳水扁也適用;再者,每屆總統都曾特赦,唯獨馬任內未提過特赦,他認為可以有條件地減刑獲特赦,都比保外就醫適當。


國民黨立委呂學樟不贊同特赦陳水扁,他說,特赦通常用於政治犯,陳水扁是貪汙犯,不該特赦。


至於保外就醫,呂學樟表示,他會再去深入了解,現在監獄中重度憂鬱症的受刑人有兩千多人,難道只有陳水扁符合保外就醫?


吳育昇說,保外就醫決定顯然受政治情勢影響,九合一選前民進黨還沒敢喊這麼大聲,選後紛紛施加各種政治壓力,前副總統呂秀蓮又用絕食相逼,既然醫療小組做出決定,法務部就該明確訂出讓阿扁回去的時間,最好是一個月。


吳育昇說,如果只有出來時間,沒有回去的時間,是變相的釋放,社會大眾會誤解馬總統,認為縱放貪汙犯,不但無法達成藍綠和解反而抬升對立,對台灣「是禍不是福」,更是國家的災難。






觀察站/釋放扁 藍綠和解?藍綠死結?


前總統陳水扁可望保外就醫,陳水扁入獄六年多以來,馬英九總統的光環也由盛轉衰,欠扁的這些年,馬似乎越跑越無力。


陳水扁二○○八年入監,馬總統也在當年完成史無前例的「完全執政」,從中央、地方到立法院,都可發現馬的影響力;但六年來,藍綠主客易位,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完成「地方包圍中央」,馬的光環不再。


民意在選後轉向,民進黨十三席縣市長啟動「搶救阿扁大作戰」,前副總統呂秀蓮展開大動作絕食,「讓阿扁回家過年」也成為綠營主要訴求。


民進黨內評估,扁要重見天日,有兩種可能:一是總統特赦、二是保外就醫。但馬總統特赦要承擔政治責任,總統府也多次重申不介入司法個案,民進黨內已深知「此路不通」;法務部長羅瑩雪指示成立擴大醫療小組,讓民進黨重新發現釋放扁的一線曙光。


民進黨常嘲諷,只要民意低迷,國民黨就拿「打扁」來「挺馬」。藍營過去屢試不爽,但隨著扁入獄後的邊際效益遞減,打扁不能救馬,陳水扁當不成救援投手「扁維拉」,馬英九也不再是所向披靡的「馬隊長」。


所謂天敵,往往也是知音。馬與扁雖是政治天敵,在藍綠光譜上彼此對抗,但馬扁可能也是最熟悉彼此的政治知音;若沒有當年的扁,就沒有今日的馬,如果有扁的激勵,讓馬在剩下的任期往前衝,或許是阿扁意外促成的正面改變。


民進黨縣市長選前高聲呼喊「釋放阿扁」,但扁保外就醫後的政治效仍難預料。扁重見天日的一舉一動,勢必成為媒體焦點,未來扁家可能變「阿扁休息站」,也可能成為獨派朝聖的「扁廟」,綠營政治人物凡事皆稱奉扁意,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會很頭大。


二○一六總統和立委大選在即,阿扁可能成為未來一年最大的變數,無法判定這是促成藍綠和解或藍綠死結。






恐被撤銷投資許可 Uber召民眾聲援


叫車應用程式(App)Uber的違法爭議延燒,最重恐被撤銷投資許可,Uber台灣昨天祭出兩大動作,一方面批評交通部做法漠視消費者選擇的自由,不利創新,號召民眾上網聲援,讓Uber留在台灣;同時Uber在亞太區的法規溝通小組也將與政府單位溝通,將提議比照與英美地區合作的模式調整法令,讓旗下司機納管。


Uber台灣區總經理顧立楷昨天表示,交通部對創新、改善經濟環境的態度不客觀也不友善,近期將與政府、立委等溝通,也將號召使用者上網聲援。


他表示,未來一年首要工作將是與交通部長葉匡時、經濟部長鄧振中、台北市長柯文哲、立委丁守中、李昆澤和謝國樑等人溝通,讓他們了解國外取得雙贏的過程及相關法令該如何制訂。


顧立楷認為,溝通需要時間,但在溝通過程不會停下Uber在台運營的腳步,將會持續嘗試拓點,招募更多司機,吸引更多消費者加入。他也向消費者喊話,若認同Uber,請上網留言聲援。






基隆催生 獎金加到2萬











基隆市政府「催生」,明年提高婦女生育獎金至二萬元。

記者邱奕寧/攝影

基隆市近年新生兒出生率居全國最低,市府決定比照雙北,從明年一月一日起,生育獎金由一萬元提高至二萬元,挽救出生率。但民眾認為養小孩遠比生小孩還花錢,這個誘因並不大。

不僅基隆市搶救生育率,宜蘭縣也「催生」,明年元旦起,蘇澳鎮生育津貼補助增加到一萬元,頭城鎮及冬山鄉也開始補助生育,冬山鄉每胎六千元,頭城鎮前兩胎都是一萬元,第三胎加碼到一萬五千元。


基隆市政府統計,一九九七年前,每年新生兒出生人數約有五千人,但近幾年出生人數大幅下滑,二○一一年出生率掉至千分之五點一七,新生兒跌破兩千人。今年截至十一月,全市僅有一千八百一十三位新生兒。


為搶救出生率,市府兩年前開始實施生育獎金,鼓勵市民多生,每胎補助一萬元;明年起再提高生育獎金,每胎脯助兩萬元。


藍姓婦人為新手媽媽,聽到政府提高生育獎金,是否拚第二胎?她搖頭說「吸引力不大」,養小孩是一輩子的事,不是幾萬元就可搞定。李姓婦人說,希望政府能補助人工生殖費用,照顧那些想生又生不出來的媽媽。


部立基隆醫院婦產科主任楊正祥在基隆服務十九年,他說,初到基隆時,每個月可以迎接四十個新生命,如今一個月不到廿個。大環境不景氣,許多家庭不敢養孩子。


楊正祥分析,人口多寡關乎國力強弱,政府若想提高生育率,不能只靠獎金,必須提升全體國民經濟狀況。


基隆市政府「催生」,明年提高婦女生育獎金至二萬元。 / 記者邱奕寧/攝影